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

教育的失落


對於台灣的教育體制,不由得感到越來越失落,
雖然非從業人員,但起碼也當過了20年頭的學生,重溫了國小夢,
以前無感,現在敏感,我想是這幾年比較關注的心得。


故事是這樣的,一個偏遠小學,學生向來就是沒什麼唸書,但並非不識字,而是一所大家稱作的快樂小學,來了個都市校長,希望這所學校學生能夠努力向上,比賽得名、把整體的指數往上提昇,尤其是英文,更是我以前在學校沒學習過的,剛上小學就學習我國一所學的課程,聽起來每個家長,應該都非常開心,能增加這些孩子們的競爭力。

用考試、硬記…各種方式等等,就好像我以前也做過得事情,我想這些都是其次,不過就是教學的方法百百種罷了,我比較在意的是,在考卷時,這些學生急著想知道分數,還相互調皮的叫囂,你比我爛、我比你高分,可以為了幾分的差距爭吵,我想校長達到了目的了,增加了學生們的競爭,同時也感受到,這一個100分的框架,已經成為學生們眼中的「錢」,用分數來衡量一切。

我深深地感慨,這樣的自然環境下,原本身心發展均衡的地方,同樣的有著都市功利的氣息,實在是另我反胃作噁,瞬間更連結到,我寫過的「精英制度,我不反對使用分數來作為基準,而更在意學校給予學生們的價值觀是什麼!


原來台灣教育依舊是這樣的模式在發展,我們口中常提的未來主人翁,這樣子的東西持續去傳承,所帶來的又是什麼樣子的人格與發展,台灣人極限不該如此,不是一種只懂得活在框架下的產物,更不是只會被政治所操弄的公民。


我依舊主張:給予"釣竿"大過給予"魚肉"。


至於學習方法,更應該傳遞給每一位主人翁,
可以參考 珍惜者記憶法 能讓孩子成長的方法之一。


許多人遺忘了教育的本質在於激發學生的「潛力」與「熱情」。



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

我們都活在一個框架與標籤的主流社會-精英政策?

這個社會、學校、環境、每個人,都擅於指出缺失,而更擅於架設框架在身上。

我們被這樣的框架規範下,必須按照這個社會思路去前進,這稱作所謂的「主流」。若不跟著主流,就會被標籤為:異類、頑皮、搞怪、不配合…被各式各樣的詞彙所貼上。

自己也是被教育者,今天更重新體驗了教育。聽著校長描述著自己的女兒教育過程,十分有趣;升學、考試、死讀書、被人嘲笑、名次……等等,這都是過去你我也擁有的經驗。

關於框架與標籤的主流社會,太多例子舉不完。
只是在聽著校長描述的同時,也想到了自己的經歷,儒家思想貫徹了我們的學程,更讓唯有讀書高的風氣高漲,深耕了每個人的意識,另外台灣的歷史也經歷過許多殖民的狀態下,加上距離最近的228事件,諸多的因素下,成了台灣多數人。

假如我是統治者,相對的當然希望百姓不要聰明,乖乖的唸書、找工作溫飽,過完這樣的人生,不會起來鬧事、反抗,不外乎就是統治者最開心的事情之一。

精英制度下,就是讓每個小孩念第一學府,然後再有個好大學,可以的話衝個研究所,然後銜接著所謂的安穩工作,再來個家庭,用著同樣的模式繼續傳承。

是的,這樣的故事我們好像都不陌生,卻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,相信知道這個模式的人也看過了許多書,教導我們如何擁有不同的思考、不同的人生、不同的方式……,引用達摩祖師電影版曾講過:「後世知道的人多、得道的人少。」假設這個是真實的,現在這樣的世界不就在呈現如此嗎?

我們被標籤、被框架在這樣的環境之中,跳脫思考又如何?

也許我們正在被長輩、環境、同學、情人、朋友…貼上了些什麼,就像現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我,真的沒什麼用,但卻又逼得我們不得不換個方式,也許哪天我們也能成為主流,那不正是最高興的時刻嗎!



終究我還是符合這種所謂的叛逆。

不正是個人特質的一種。